心理諮商對拒絕敏感度的幫助
拒絕敏感度的概念
與他人互動過程中,預期自己將被拒絕,並產生焦慮情緒的性格傾向:
l 焦慮性預期:即便對方表達模楜曖昧,仍會認為對方是在拒絕自己.(對拒絕線索感到敏感)
l 個人產生過度反應與感受.
l 高拒絕敏感度的人尤其容易反芻自己遭到拒絕的原因.
l 情緒及認知上過度放大被拒絕的經驗.
l 源自先前被拒絕的經驗-除了早期重要照顧者,其他以外的人,也可能使其發展為拒絕預期的導向.
拒絕敏感度在人際關係上的影響
1. 在接收對方給出拒絕性的訊息時,容易以強烈的情緒性反應回應.
2. 即使對方並未帶著拒絕或排斥的想法,其內在運作模式易將訊息解讀為拒絕,形成負向認知而影響關係品質
3. 其自我負向認知也使其難以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l 與他人互動所產生的互動感知,也影響個人的回應模式.
l 實驗結果:高低拒絕敏感度的人在夥伴退出第二輪互動時,反應不同.
不同成長階段的影響:
l 嬰兒階段:形成內在基模運作模式(感受到照顧者拒絕或安全)
l 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對他人拒絕行為懷抱敵意-認為對方不喜歡自己才選擇拒絕,對於拒絕的防衛性反應會透過焦慮或憤怒表現出來.導至人際關係較差(對象從家庭成員擴展至同儕或戀愛關係另一半)
l 戀愛階段:較易不安,對關係滿意度較低,傾向誇大對伴侶的不滿,釋出敵意,或出現對伴侶控制行為.
客體關係理論概念
客體-源自佛洛依德性學三論的概念(說明被賦予情感的對象.
客體關係理論-
1. 個人的行為動力來自於對關係的尋求.
2. 個人人際關係模式始於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形塑自體表徵與客體表徵
3. 在自體表徵與客體表徵之間 以一個情感或驅力來連結,形成客體關係.
拒絕敏感度的解釋
早期經驗:
被認為源於個體在嬰兒時期經驗到主要照顧者未滿足其需求,形成不穩定的依附關係,及成長階段不斷經歷被拒絕的事件.
客體關係的觀點:
l 當關係的尋求不斷被阻礙時,個體無法滿足感及安全感,在不穩定的互動關係下,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負面客體表徵攻擊(被拒絕),個體的防衛機轉啟動了分裂(被拒絕代表對方討厭我或自己不好),
l 將這些壞的客體表徵(被拒絕)放入全壞的客體關係單元,與好的客體表徵進行區隔,
l 然而,當個體未能以良好的自我分化時,這些壞的客體表徵會以壞的自體表徵-客體表徵(被拒絕代表的意義)形式存在於個體,
l 日後,這些未加整合與分化的表徵會不斷重現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上.
l 高拒絕敏感度者與人互動會預期被拒絕;或將自己被拒絕因素歸因於自己(壞的自體表徵),持續在個體內在世界運作.
l 不穩定的關係使個體難以建立客體恒久性,難以維持客體穩定形象的能力.存在個體內在世界中的好或不好的經驗難以整合成對客體的穩定形象.及發展穩固的個體感.
l 當接受對方回應時,個體容易產生強烈的情緒-產生向內的自我攻擊或是向外投射出對他人的攻擊.
l 自驗預言-個人將他人負向回應內攝到內在客體表徵,並且自証對自己及對他人的負向信念的預期假設而形成,而讓負面表徵更鞏固於個體內在世界.
高敏感者進入一段雙方都滿意的關係時,良好的關係能填補過去形成的不安全依附感。
高敏感者接受心理諮商改善部份:
1. 改變焦慮預期的傾向
2. 改變負向感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