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情緒」標籤的文章

心理諮商對拒絕敏感度的幫助

圖片
拒絕敏感度的概念 與他人互動過程中 , 預期自己將被拒絕 , 並產生焦慮情緒的性格傾向 :

焦慮症狀及程度評估

圖片
1.      焦慮 :    顯性焦慮 ( 個人意識到的情境性焦慮 )     原焦慮 ( 源自嬰兒時期缺乏母愛及安全需求未獲滿足所留下的後遺症 ) 2.      焦慮性質 :     特質性焦慮 ( 人格特質之一,具有永久性 )     情境性焦慮 ( 由不同情境引發的,屬於一種暫時性的 反應 ) 3.      焦慮向度區 :     認知性焦慮 ( 負面預期與負面的自我評價,其性質與擔憂類似 )     身體性焦慮 ( 因生理覺醒誘發的生理情感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肌肉緊繃, 呼吸急促、手掌流汗和胃部不適等症狀 ) 。

情緒調節困擾者評估及協助

圖片
評估1.影響個案情緒調節的因素2.個案對於情緒調節的能力程度。 個案受到生活中的情緒經驗及自我認知性的限制 , 難以表逹自己的情緒狀況 , 常用壓抑方式處理情緒 , 提供語言及情緒認識、增進個案對於自我情緒的了解 , 他人情緒的認識及學習因應常出現的情緒是協助個案的方式 。 情緒調節能力發展跟以下兩點特別相關: 1.系統學習-其 父母的情緒表現 。 2.先前經驗-成長過程中, 親子互動時所暗示可接受或不可接受之家庭情緒氛圍,還有如何管理這些情緒。 其他 : 1. 個體依附行為與情緒調節能力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 。 2.無法 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且感到無助者,越可能出現自傷行為。 3. 自殘行為 (1) 宣洩情緒 - 有人心情不好會去運動打球來宣洩,他們選擇讓自己的身體受傷,自殘能讓激動得到快速、有效的宣洩。 (2) 轉移作用 - 因為 激動的的情緒,若不快速宣洩掉則會引發心痛的感覺。所以,自殘所引發的疼痛感具有轉移作用,能轉移情緒上的痛。 (3) 控制情緒 - 用自殘來幫助控制難過或生氣的情緒,避免情緒以言語、淚水或行為表現出來。 (4). 被當作抒發強烈負面情緒的策略 - 有害的因應技巧和不健 康影 響。 會 逐漸發展出自己對情緒的覺察敏感度、調節能力的認知因應、情緒表達。
圖片
認識"家裡蹲"(繭居族,蟄居族,隱蔽青年..) 1 .過度依賴-延長的青春    心智年齡尚未發展至具成人獨立自主與負責的特質,家人需給予鼓勵與信任,提供安全感,而不是被依賴。 2. 不適應性相互依賴-苦於人際互動 *家庭失功能或失敗的教養,以致於沒有較佳模範,就學階段有高風險發生人際互動關係困擾。 *家庭功能不佳,導致渴望與人連結但恐懼期望落空;無解決方法而故步自封,內心矛盾糾結。(團體活動可促進社交行為)。 *華人文化觀點-從小親職化(想要守護家庭),也可能造成家裡蹲。 3.反依賴-被他人的期待壓垮 因他人期待導致挫敗經驗而暫時依賴家人,陷入惡性循環;選擇性社交,苦於期望獨立而無能為力的愧疚感,隨時間而發生嚴重退縮行為。

眼淚使沈重情緒有效恢復,平息憤怒

圖片
科學家認為,從嬰兒時期的嚎啕 到成人時期的哭泣,眼淚是人類社會連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觸發器」。 其他物種多是對疼痛、不適反射性的產生淚水, 人類卻是唯一會因為「情緒」而哭泣的動物。 淚水可以非常有效的平息憤怒,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平和非常有效。 《時代雜誌》 (http://time.com/4254089/science-crying/) 報導,「眼淚使我們看起來脆弱,而脆弱對人類網絡是非常重要的。自己情緒上哭泣時,腦中受到刺激的部位和看到他人哭泣時受到刺激的部位是相同的。」倫敦大學學院川柏教授提到,「在演化中的某個時刻,眼淚成為悲憫、憐惜的訊號。人類可以有情感的哭泣,也會對這種哭泣產生反應,而這對人類的社會互動行為十分重要。」 荷蘭心理學家維格霍茲執行了另一個實驗,注重在哭的「感情淨化」,測量受試者在看完悲傷電影後 90 分鐘的情緒。研究結果顯示,哭過的人比沒哭過的人心情更好一些,意思是哭泣能使人從沉重的情緒中更有效的恢復。 台灣醒報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60317-5a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