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不是說服個案適應現實環境標準,而是協助個案認知、了解與建構他們個人的真實,當他們能够以適合自我真實的解決方案面對自我生命挑戰時,其意義就可能促發。 將重點放在 1. 自我調節能力 2. 自我覺知的角色-自我覺知,對正在發生的事立即經驗的反思歷程。 傳統認知學派- 透過說服方式要求個案自我控制,透過有壓力性的辯證面質使個案信服較合理性的信念控制或除去負面情緒與失功能行為。 建構學派- 主張合理性的評估要參照個案的脈絡性、歷史性才能獲得意義性與一致性,是一種自我參照的過程,過程中個案將透過持續不斷地重新再秩序化,立即性經驗以獲得自我及世界的意識感,經驗中的我去覺察自我的可能性,這會受限於個人自我參照抽象性能力。 建構取向的治療師就是讓個案說出原本有問題的故事,協助個案在一個安全被照顧的脈絡下創造出適應環境的個人建構與意義,找出對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種說法,讓故事統整的更完整,改變原有的基模。當個案發展出一個更完整、更具條理以及更適應的生活的敘說結構時就表示個案有能力可以面對當前的困擾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