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狀及程度評估
1. 焦慮:
顯性焦慮(個人意識到的情境性焦慮)
原焦慮(源自嬰兒時期缺乏母愛及安全需求未獲滿足所留下的後遺症)
2.
焦慮性質:
特質性焦慮(人格特質之一,具有永久性)
情境性焦慮(由不同情境引發的,屬於一種暫時性的反應)
3. 焦慮向度區:
認知性焦慮(負面預期與負面的自我評價,其性質與擔憂類似)
身體性焦慮(因生理覺醒誘發的生理情感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肌肉緊繃,
呼吸急促、手掌流汗和胃部不適等症狀)。
4. 焦慮程度嚴重到會使當事人覺得難受,並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時,就形成所謂的焦慮症,俗話(神經質、操煩 或自律神經失調)
5. 病態焦慮特點包含:
(一) 焦慮表現程度(強度、長度)超過情境刺激的程度許多。
(二) 焦慮的程度達到明顯影響個體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際等功能。
6. 焦慮被認為是
個體對特定、威脅到自我狀態(包括身、心、靈、社會文化等方面),由於未知因素的
存在(無法掌控、預期會失控、不知道結果、不了解或不知道怎麼辦等)所產生主觀、
錯綜複雜、複合式的情緒體驗,體驗通常合併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社會、認知、行
為等的改變,其內容相當複雜、綜合的情緒體驗和狀態。
不愉快會伴隨害怕;會喚醒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軀體不適感是主觀體驗,具有個別性。
焦慮模糊、沒有明確對象,對想像中預期的危險反應,是一種沒有根據的恐懼。
7. 焦慮是不安的緊張狀態,此狀態是由個人的自我概念及實際經驗不一致引起的。
焦慮指人在社會情境所產生的一種情緒,特徵包含不舒服、苦惱、想逃避社會情境、喜歡獨處、害怕別人的批評等。
留言